打印
中铁四局房地产公司合肥市包河区仪表厂小区旧城改造项目部(简称中铁臻庭项目部)开发建设中,不仅在高密度城区土地上圆满完成原厂区拆迁安置任务,而且以精细规划、科学管控和有效激励,既达成原仪表厂宿舍区众多居民的安置需求,保障社会和谐稳定,又确保项目的经济可行性,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突破,为房地产类投资项目树立典范。项目的成功实践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。2024年11月,中宣部“高质量发展”调研行活动走进中铁臻庭项目,人民日报、新华社、科技日报、工人日报、中国青年报、安徽日报等30余家中央及省级媒体集中采访报道,项目高质量建设成果赢得普遍赞誉。今年三季度,中铁臻庭项目部被评为2024年度无码破解 投资项目公司“十优”房地产类第一名。
精细规划引领效益提升
城市更新项目能否成功,关键在于经济模型的可行性。位于合肥主城核心区的仪表厂小区改造项目,自启动之初起就面临土地资源紧张、安置需求量大、开发成本高等多重挑战。项目经理熊磊与班子成员统一思想:“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资金平衡,甚至创造利润,这是项目立项的根本前提。”
面对占地面积仅43.33亩的“弹丸之地”,项目团队从规划设计阶段就明确“价值为先”的投资建设导向。他们远赴上海、重庆、成都等地考察取经,最终采用了“安置房用地划拨+经营性用地出让”的净地供应模式。通过精心布局,项目部在有限用地内规划建设3栋商品房和4栋安置房,总建筑面积达9.56万平方米,容积率控制在2.4。这种巧妙的规划既满足了502户居民安置的需求,又通过196套商品房的开发实现资金平衡,为项目效益奠定了基础保障。
项目仅4栋安置房,却需要安排11种户型,大家用“螺蛳壳里做道场”描述设计难度。设计团队巧妙应用“户型转换”技术,在有限的4栋安置房楼内予以解决,并通过统筹规划、均衡分布,保证了分配环节的公平性与各户型的均好性,既实现成本有效控制,又攻克高密度城区常见的日照、采光、排水等技术难题,为所有住户营造了敞亮宜居的环境。
科学管控赋能品质建设
项目2022年5月正式动工,2024年4月实现集中交付,较原计划提前6个月完成。这背后,是一套科学严密的全周期管理体系在发挥作用。
项目全面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,实现设计、采购、施工一体化管理,有效减少“接口”成本,提升整体建设效率。自拿地之日起,项目部就实施全周期管控,制定总控计划,明确关键路线,编制三级节点计划。通过定期召开进度专题会和每日生产例会,及时协调解决现场问题,确保项目建设高效推进。施工过程中严格实施“样板先行”“举牌验收”“工序交底”等标准化管理制度,确保每一道工艺都精益求精。项目部还积极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,商品房装配率高达65%,不仅提升了施工效率、节约了成本,更显著提高了结构稳定性、施工精度和环保效益。
为将项目打造成区域名片,团队在外立面、入户大堂、架空层、地下车库、园林景观等细节上匠心倾注。外立面选用真石漆、金属漆、铝板等优质材料,通过精心设计和优化整合,呈现出简约现代而又富有质感的视觉效果。园林景观深度融合“海绵城市”理念,巧妙设置雨水收集池、下凹式绿地、透水铺装等,构建起生态可持续的雨水综合管理系统。
有效激励驱动价值创造
项目党支部书记叶勇介绍:“我们实行‘风险抵押考核’,将交付时间、回款指标等与团队绩效强挂钩,极大激发了执行效率。”在这一机制激励下,项目199套商品房、227个可售车位全部售罄,回款率达到100%。
在绩效考核方面,项目部根据员工承担工作任务轻重、岗位责任大小分配奖金,对重点参与创效的员工给予重奖,真正体现了“干好干坏不一样”的激励导向。
项目团队在技术创新创效方面下足功夫,通过主动了解学习各类设计规范和奖励政策,将商品房装配率由60%提升至65%,成功获得增加销售备案价的奖励,在政策范围内成功减免多项配套费用,为项目节约了大量成本。在车位配置方面,经过反复沟通协调,将可售车位从227个增加至250个,且无人防、充电桩等不可售车位的限制,实现显著增收。此外,项目部还大胆采用VR技术替代传统实体样板间,节省了大量建造成本。这些技术和措施创新不仅提升了项目品质,更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,彰显了团队的价值创造能力。
在销售环节,面对车位销售的政策限制,团队创新销售方式,破解销售难题,通过提前梳理客户意向、线上开盘营造氛围等举措,车位在项目交付前就全部售罄。在回款管理上,积极与公积金中心沟通,提前准入受理,有效加快了资金回笼速度。这些精准的营销策略,确保了项目资金快速周转,为利润目标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。 (孙建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