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码破解

中文EN
???
当前位置:无码破解 > 详情页

遇“荐”好书

来源: 时间:2025年11月06日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 打印

  常见媒体列年度书单,名人推必读书目,书店出畅销榜,有些读者就喜欢“照方抓药”,参考书单书目购书读书。阅读过程跟打卡似的,若不看这些书,仿佛赶不上阅读潮流。专栏作家刀尔登却反其道而行,专门列出《不必读书目》,对读过的书或作者有不满的想法,统统写进书里,颇令人耳目一新。

  列入《不必读书目》的都是些古典作品和作家,如水浒红楼、史记左传、韩愈袁枚,常见且广受欢迎。不必读水浒是因为“它把武松写得甚高,而我极不喜欢这个人”,不必读史记是怕“读了影响信心”,而不必读韩愈的原因则是“好文章不得其人而看,不一定是好事”,理由之奇,不免令人哑然失笑。此诚为一家之言,我多半并不赞同。但作者的书评,或曰读书感受,本不是要读者完全赞同的。通过读书与作者进行无声的对话,或激烈的思想交锋,进而引发个人的思考,才是阅读的题中应有之意,所以我很喜欢读这本书。

  阅读是段旅行,属于自己,与他人无关,无论是迎合流行趋势,热衷读必读书目,还是听他人劝说,远离不必读书目,都与读书的初衷相去甚远。有些书固然好,获得过诸多赞誉,也给无数读者带来知识、欢乐或思考,但却并未带给我心灵触动,我便不爱读。有些书比较小众,也少有人提及,我却在其中找到了乐趣。就像陆文夫的小说《美食家》,把吃饭这件事写得头头是道。清末的幻想小说《新中国》,预言上海会举办世博会,都极有趣味。这类书并没有人推荐,都是偶然“遇到”的。

  自由是阅读的吸引力所在,按照自己的兴趣、一时的心绪或内心的共鸣而选择要读的书,不需要别人认可。所以见到他人推荐的书目,不必按部就班去打卡,见到不必读书目,也不用敬而远之。尝试着读一读其中感兴趣的书籍,就是在享受自己的旅行。登上险峰,见过峰顶风光,而说“不值得欣赏”的人,与从未上过山,站在山脚下附和着说“无足观”的人,言辞一致,感受却绝不相同。尽管读过《不必读书目》,我还是“按图索骥”,读了些作者并不推荐的书。摆脱书单束缚,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找书看书,书籍构建的精神空间更加广阔。

  在路上遇到书摊,随手拿起本书翻看。在网上看到有人分享读书心得,顺便去读读原著。和朋友闲聊,谈起某本书,随后便找来读一读。这样随性的阅读,没有明确目的,却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曾听人说起梁漱溟的《忆往谈旧录》,里边有多篇回忆朋友,如李大钊、蔡元培等人的文章,便找了电子版来读,每篇文章都不长,其间记录了不少朋友间交往的细节,是其他文章不曾提到的。听亲见亲历过重大历史事件的人讲过去,历史变得更加生动。

  也许是因为“学而不思则罔”的缘故,有时读书多了反而会产生迷茫、困惑,会怀疑自己手边的书是否值得一读,否则为何读来昏昏欲睡,这时参考他人推荐的书目榜单也是不错的选择。摆脱书单的束缚,并不意味着完全拒绝别人的建议,有时拿推荐书目给自己做参考,也许能带来些启发呢。开始读心理方面的书籍是从《被讨厌的勇气》开始的,而最初了解到这本书就是读书网站的榜单。其他人的阅读经历或推荐,有时会引导我们进入以前忽视的领域,打开全新的大门,拓宽我们的视野。

  读书不是任务,更没有标准,不用盲从书单书目,也不拒绝他人的推荐建议,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去选书读书,不仅增长知识、提升修养,连气质也在不知不觉间改变。所谓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每个人的阅读经历和感悟各不相同,所以每位阅读者的形象气质才那样独一无二。(李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