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码破解

中文EN
???
当前位置:无码破解 > 详情页

无码破解 力量在南极极夜中淬炼成钢——中铁建工南极秦岭站32名留站越冬队队员极夜施工纪实

来源: 时间:2025年11月13日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 打印

  11月1日上午,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启航活动在上海中国极地科考码头举行,中铁建工32名南极勇士随队出征,其中10名建设者前往中山站承担相关建设任务;22名建设者前往秦岭站,与继续留站的29名越冬建设者一起完善秦岭站科研栋、储油供油系统和通讯网络等配套设施。这是中铁建工建设者第22次远征南极。今年3月,秦岭站的32名南极建设者成为该站首批越冬队员,开启超500天的工作生活,进行主体建筑内部工程、管线系统安装作业及收尾工作。在零下50摄氏度的严寒中,中铁建工南极越冬队的队员以钢铁意志书写着中国极地建设的传奇。

  极夜下的生命禁区攻坚战

  中国南极秦岭站位于东南极罗斯海恩克斯堡岛,是我国第三个也是极夜持续时间最长的常年考察站。“暴风雪持续了整整72小时,窗外能见度几乎为零。”来自湖南的施工队长罗煌勋在越冬日记中写道。据统计,97天的极夜里,风速超过8级的大风日达84天,最大风速达16级,平均气温-23℃,最低气温低至-38℃,暴风雪天气频发。

  漫长的黑夜伴随极端低温和频繁的大风暴雪天气,建设者的施工、生活离不开秦岭站海水淡化、污水处理等配套系统不间断的运行供给,各系统的室外管线定时维护至关重要。极夜期间,建设者2人一组,每天对室外管线进行巡检维护,重点检查管道电伴热系统的工作情况,排查因极寒、大风、暴雪产生的运行隐患,解决突发异常情况,确保越冬期间秦岭站各系统正常运行。

  技术创新突破极地施工极限

  由于秦岭站室内空间紧凑,不具备大量堆料条件,极夜期间需要到室外将施工需用的13000平方米舾装板材、9000平方米硅酸钙板以及十几吨钢材一点点转运到室内。室外作业期间,建设者会穿上厚厚的“企鹅服”,这种“极限级别”防寒装备专为南极极寒环境设计,具备防水、防风、保暖、抗菌等功能,总重量约2公斤。装配齐全后,建设者要先清理材料集装箱周围的积雪,再用吊机、装载机等机械将材料吊装转运到站侧,最后一次次将材料人工搬运到室内施工点位。

  室外狂风呼啸、大雪纷飞、暗夜无边,室内施工却是热火朝天。极夜期间,建设者日均工作超10小时,边施工、边调试、边运行,全力推进秦岭站室内装饰装修、机电安装等施工作业。目前,秦岭站主楼多功能厅、走廊等区域吊顶电气设备、铝板安装已基本完成,后勤中心龙骨隔墙安装、照明线路敷设等施工作业正加快推进。

  在队员的宿舍里,挂着一幅特殊的温度曲线图:室外温度长期徘徊在零下45摄氏度以下,而施工现场温度始终维持在零下25摄氏度以上。这20摄氏度的温差,凝聚着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。

  薪火相传的极地精神

  这支32人的越冬队伍中,既有连续参加14次南极科考的老将,也有首次越冬的“极地新兵”。90后工程师赵光辉说:“前辈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。从长城站到中山站,再到正在建设的秦岭站,每一代‘极地人’都在续写新的传奇。”

  队员宿舍墙上,挂着两面特殊的旗帜:一面五星红旗,一面中铁建工的司旗。“每次看到这两面旗帜,就想起肩上的责任。”施工主管马斌说。

  极夜中的精神守望

  “最难以忍受的不是严寒,而是漫长的黑暗。”参加过南极越冬建设的施工员胡晴说。极夜期间,队员容易出现生物钟紊乱、睡眠障碍等问题。队员依托人工照明系统调节作息时间,在休息时间开展有氧运动,加强心理疏导,充分放松身心,大家结伴作业、互相扶持、共同坚持,温暖漫漫极夜。

  当极光“造访”秦岭站,建设者争先恐后围在窗前进行拍摄,黑夜中跳动的绿色光弧,让大家为南极的神秘和美丽深深着迷。非极夜期间,南极大陆又是另一番景象,海岸疏阔、雪山奇峻,企鹅、海豹在冰雪之间玩耍休憩,美丽的冰原世界引人入胜。

  黎明前的坚守

  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了缓缓的一个弧,宣告秦岭站97天的漫长极夜正式结束,建设者们调整心态、鼓足干劲,向着新的任务和挑战继续前进。“我们已经看到了曙光。”罗煌勋在最近的日记中写道,“当第一缕阳光重新照耀南极大陆时,我们会站在自己亲手建造的科考站前,迎接这个意义非凡的时刻。”

  截至目前,越冬队已完成秦岭站70%的装饰装修,创造了极夜施工的新记录。在他们的规划图上,秦岭站犹如展翅的海燕,即将在南极冰盖上翱翔。而这支越冬队伍,正在用热血和忠诚,为中国的极地事业筑牢基石。

  正如一位队员所说:“我们在这里经受的每一个极夜,都是为了祖国极地事业更光明的未来。” (孙威 刘凯 荣梅)